SWOT 分析
Last updated
SWOT 是一種基礎的市場分析方法,用於分析競爭優勢的定位問題。在台灣產業開源的問題上,許多人會有類似的疑問,想要瞭解把開源納入組識經營的方式的一部份,其戰略方向為何。此文提供 SWOT 分析,可以作為基本的參考資訊。
Google 作為世界領導企業,同時也是 GitHub 開源綜合評價的組織,是值得深入探討的。
請注意,SWOT 分析是現象的描述,請在參考時確認當下情境及目標是否有所差異。本篇假設的目標為 100% 開源的方向。
在 SWOT 分析之後,就需要接著進行 USED 制定解決方案,針對 SWOT 的四個面向,強化或降低其影響力,以接近理想的目標。就開源這個目標而言,其解決方案正好就是開源本身,只不過是必須落實在幾個具體的面向,個人、企業、法人、學界:
既然台灣已俱備人才能力上的優勢,需要做的便是進一步擴大個人的價值,讓每個人在做相同的事情,增加其累積的效果:
協助每個現有或潛在的人才,設立開源個人頁面。
協助企業使用開源軟體,並於開源平台應徵人員。
將其工作內容模組化之後,開源至 GitHub(或領域相關的開源平台)。讓個人履歷能隨工作過程自動累積,建立長期的人才資源庫,增強個人或品牌效應;而企業因為使用開源,可以對每一個專業人員更具信心,增加「找對人」的機會。
目前劣勢來自於企業主對開源協作的信心度不足,此時可由政府資助的法人團隊先行投入:
法人與企業合作的補助研發項目,成果予以開源。
法人與企業的開源項目,協助學界教學與研究之用。
讓企業跨出開源成果的第一步,當學會放下,才能有前進一步的可能性;讓學界運用其開源成果,使教育與業界發展標的一致,能減少學用落差,增加企業主信心,即是減少此項劣勢。
注意重點在於避免先入為主認定每個成果的價值,其價值必須由市場來認定。但為減少觀念上的衝擊,可由傳統認知上價值低的成果開始開源,學會放下的經營模式。
機會的來自於技術供應鏈要如何串連,過去仰賴一個個的接洽,或小團體式的交換授權,顯然已不符現代的需求。需要的是現代開放社群式的聯繫模式:
由法人先行,依既有成果成立開源式的社群團體,成員不限,可能為個人、公司或學界,以網路開放工作坊(workshop)的形式擴大連結。
建立「社群式管理」的概念,決策以貢獻度決定,讓工作坊在網路上形成正向循環,同時加強技術開源及經營開源。
工作坊的形式目的在於,以社群決策方向,平衡各方利益,共同把餅做大之後,才能掌握每個發展的機會。
台灣作為一個小國,採用與大國企業相同的策略是容易遭受威脅的。另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即是擴大競爭的範圍:
將開源推展的範圍,非侷限於軟體業,擴展至其他本土性公司及學界。
法人與公司改變組織式經營方法,納入非雇傭式聘用機制,加速人才流動,擴大管理規模。
只有本土化的產業,才是真正無法威脅的產業。所以其他如文化、教育的產業加入,就能更有效減少這些威脅。具體來說,可以是翻譯、中文字型、出版、教材設計、農業......等。當「我們有我們的玩法」再加上「開源」與國際接軌,人才也不需要被組織封印時,就能夠無視這些威脅了。
對達成目標有利
對達成目標有害
優勢(Strengths)
劣勢(Weaknesses)
國內資訊人才濟濟,世界上多數領域都有台灣頂尖人才參與,許多軟體領導廠商都於台灣設立研發中心,以掌握人才先機。作為世界的資訊人才輸出國,已經俱備基本的競爭優勢。
台灣資訊人才實力強,但偏向於單打獨鬥,企業也不擅長合作研發。對於既有成果眷戀過深,缺乏以協作把餅做大的市場思維。由於台灣是小國,參考大國大企業通吃的作法顯然不符合現實環境的限制。
機會(Opportunities)
威脅(Threats)
台灣擁有許多產品的技術供應鍵,由於過度封閉,使得產學研無法有效串連。而在現今開源文化當道之時,台灣有足夠能量以小搏大,只要突破既有的框架,就有機會協作小事,成就大事。
Google 作為世界領導企業,同時也是 GitHub 開源綜合評價的組織。但國內企業多數卻視開源為利益損失,而非增進市場效能及研發效率;將開源的流動管理,視為決策力減少,而非增加決策品質。這些觀念是最大的威脅存在。